校长在办公室疯狂侵犯校花_丝瓜草莓app_欧美巨波霸乳影院67194_爽死你个荡货bl

濱旅品致鴻熙 中加生態示范區木汐海岸

生態夢網 -- 中新天津生態城社區門戶網站

樓主: 青龍劍客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它] 我眼里的中新生態城-前世今生(續二.時光倒轉--蟶頭沽)

    [復制鏈接]

25

主題

175

帖子

833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積分
833
21#
 樓主| 發表于 2016-1-20 21:52:43 | 只看該作者
lovesstec 發表于 2016-1-20 20:35
關于方言,其實青坨子就是北塘話,是北塘先民過來的。但移居時間較蟶頭沽晚不少,所以沒有明顯的方言交融。 ...

學習,學習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

主題

139

帖子

685

積分

高級會員

Rank: 4

積分
685
22#
發表于 2016-1-21 11:48:1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81

帖子

400

積分

中級會員

Rank: 3Rank: 3

積分
400
23#
發表于 2016-1-21 15:52:34 | 只看該作者
看到了459的前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

主題

365

帖子

2053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積分
2053
24#
發表于 2016-1-22 20:45:45 | 只看該作者
蟶頭沽的傳說




      因“中國――新加坡天津生態城”建設而遷移的蟶頭沽村,原來是天津濱海地區一個較大的漁村,有著六百多年的歷史。
      原坐落于北塘北面的蟶頭沽村,村子的西北面曾有過一眼“甘”泉,這眼養育了蟶頭沽多少代人的“甘”泉,當地人給它編撰了一個美麗的傳說,這眼泉井叫馬踏泉(馬跑泉、馬踏井、馬踢井)。
      “馬跑泉,在縣南蟶頭沽。唐太宗遠征高麗時,曾從此地經過,海水咸不能飲用,忽然馬跑踏地出了泉水,飲之甚甜,兵士們都到此取水,隨后就鑿為井。別看這水雖然只有一擔,但提取后仍然如舊而無窮盡,雖遇大旱之年,河水的淺處盡皆干涸,而此泉依然如故,此地的百姓得以享受其利。”——摘錄于《漢沽古韻》。
      清代乾隆年間做過四川梁山縣知縣的營城人邵蘭譜,曾為這眼帶有神奇色彩的古泉井賦詩一首。他的詩賦妙筆渲染,使“馬跑泉”的故事愈顯精彩。《馬跑泉》/邵蘭譜:蕭蕭萬馬赴東征, 海水蒼茫駐甲兵。斥鹵未堪供飲具, 潺諼忽訝涌泉聲。蓬門今日提瓶挈, 羽衛當年按轡行。從古有源長不竭, 經過但聽轱轆鳴。
      現在看來,這個故事缺乏歷史依據。現在天津濱海沿岸的村莊最早形成的年代在明朝初期,如于家堡、陳家堡(北塘)、蔡家堡等。據近代地理地質勘測,天津濱海屬退海之地,這一地區共有五條形成于不同年代的海岸線遺址,相隔幾里到十幾里不等近似平行排列,海岸線附近都有明顯的牡蠣堆積。蟶頭沽與上述村莊在同一條線上,這條海岸線形成的年代距今大約700年。唐代時,這里還是汪洋大海。馬跑泉的傳說編撰在“燕王掃北”的年代就好了。
      美麗的傳說,源于蟶頭沽人對這眼泉井的感恩。可以說,如果沒有這眼“甘”泉,就不會有600年的蟶頭沽村。據老人們說,蟶頭沽人自古以來大多以打漁為生。他們依靠這眼泉井在這里生存了下來。
      過去,濱海地區不能守在河邊的漁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缺少淡水。臨近蟶頭沽的這幾個漁村的村民,喝的都是那種苦澀咸腥的淡水。夏天食用大水坑積攢的雨水,冬天采集積雪或是海冰融化后留在上層的白冰。食用這種水,人們很容易生禿瘡病,留下了許多禿子。背后說到鄰村的人名字時,綽號的前面還要加個禿字,某某村的禿某某。蟶頭沽小禿在當地也是遠近聞名的。
      說到蟶頭沽村的禿子,當地也有個傳說。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漢沽人每年都有到河北景忠山朝圣娘娘的習俗。蟶頭沽人說他們是景忠山上供奉的碧霞元君娘娘的娘家人,村里流傳著“騎龍抱鳳”的傳說。
      很早以前,皇城里的皇太后夜里做了一個夢,夢見兒子的媳婦,也就是未來的皇后娘娘在皇城的東南面,是一位“騎龍抱鳳”的美少女。夢醒后,皇太后派人出了皇城來查找。宮里的太監一行幾人一路找來,到了蟶頭沽的地界。當進了蟶頭沽村,太監們看到了一個滿腦袋生著禿瘡的小姑娘正騎在不太高的墻頭上玩兒,懷里還抱著一只大公雞。太監們眼前一亮,這不正是要找的人嗎。他們就把這個小姑娘帶回了皇城。在皇城里,小姑娘很快就治好了禿瘡病,并長出滿頭長發,慢慢地長成了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后來,她做了皇后。死后,皇上把她埋在了景忠山,人們把她供奉為碧霞元君娘娘。
      這個傳說說明蟶頭沽的馬跑泉水并不甘甜。兩個傳說只是蟶頭沽人的美好心愿,體現的是他們惡劣環境下樂觀向上的精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

主題

365

帖子

2053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積分
2053
25#
發表于 2016-1-22 20:50:57 | 只看該作者
蟶頭沽的冬天


       小時候,故鄉蟶頭沽的冬天倍兒冷。
  那時滿村都是土坯房。村民大多住大雜院,街與街之間幾乎無胡同,平時人們就從正房的前后門穿堂過往——不論風天雨天、早間夜晚,如走“官道”一般“硬氣”——故鄉這風俗慣例,不知源于何年何月。

  “大西北咧子難搪,后門堵嚴實點好貓冬啊!”

  當住正房的主人們笑著,“咣當”插上后門的門栓,又蒙塑料布、掛稻草簾子,并轉到門外,糊上厚厚的泥巴,冬天就到了。

  “堵后門”妨礙我們跑東家竄西家戲耍,到“水鋪兒”打水和到“合社”(副食店)打醬油、打面醬啥的也得繞遠兒,但我跟小伙伴們心里仍然挺爽:冬天里有個“過年”、舊棉衣裳外能套上新單衣、能吃上好東西;冬天漁船“上塢”,出海的父親、哥哥能上岸團聚,其樂融融;冬天不用干撈洋、掏狼魚、掏八帶、撓螃蟹、搬罾等漁活兒……放寒假還不用上學,可以瘋玩兒!

  漁村與大海僅隔一道海堤。深冬,海灘上連綿起伏的大冰坨,騰騰冒寒氣;大西北咧子呼呼刮,以至村后遼闊的水汪子,結成波浪樣的冰面。村子空地,凍得發白、龜裂,但擋不住我們用“滑石猴兒”(一種漁網網墜兒)畫上格格道道兒,玩“砸子兒”、“跳房子”、“彈玻璃球兒”游戲。海邊沙灘“船塢”里,幾艘“拉吊”修理的高大漁船,醉漢一般,東倒西歪,村后草場上,葦子捆兒,堆成一座座小山……實在是玩“捉迷藏”、追逐打斗的好去處。

  最“刺激”的,要數到封凍大海里“撐拖磨兒”:仨一群倆一伙,各自站在自制“雪橇”上,弓身抬頭,雙手繃勁,一下一下撐著綁有釘子的小棍兒,在犬牙交錯的冰坨狹窄空隙之間,左搖右晃,飛速穿梭。我們還玩一種名為“戰斗玩兒”的游戲,分“好人”“壞人”兩撥,滿村子開戰、雞飛狗跳……很多時候,我們坐在背風、向陽的墻根下、草垛旁,縮脖揣手,一邊用袖子擦鼻涕,一邊聊大天兒。或是腦袋頂在一起,爭看一本缺皮少頁的小人書……

  晚飯后,我們一抺嘴兒就走。聚擠到一個背風的地界,不僅揣手,還玩命跺腳, 抵御沒有日頭的嚴寒。先聽高音喇叭里《新聞聯播》,結束曲《國際歌》一停,大伙立馬來了精神,開始吼唱“革命樣板戲”。鬧至深更半夜,也沒人干涉。三兩個冬天下來,從選段到整本戲 ,8個“樣板戲”幾乎全部“拿下”——倘如恢復高考后,專門考這個東西,管保我們這幫禿小子都得“過線兒”!

  故鄉的冬天,家家不生火爐,全憑火炕取曖——同村民可以隨意穿過他人住宅正房前后門一樣,這也是多年形成的慣例。蟶頭沽有600年歷史,多少個冬天,大人們忙于修船、簰船、織網、補網、打網綱;忙于拾草、打草、或是挑著干海貨去“北邊兒”(指村子北部一帶農村)販賣或換糧食、打工、甚至討飯啥的——反正,沒有坐在“熱炕頭”上“貓冬”的!至于我和小伙伴們,除了吃飯睡覺,根本不著家,一身棉褲棉襖,也沒內衣,熱汗打濕了,被身子焐干,之后又被熱汗打濕……整個冬天,咋折騰也不感冒!

  眼下,數九寒冬,臥坐在裝有暖氣、溫暖如春的家里,不知怎么,想到已整體拆遷的故鄉那寒冷冬天。于是,打開“微信”進入“朋友圈”,急于跟小伙伴們,不,應該是老伙伴們“視頻”聊天,共同追憶那故去的腥咸青春歲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

主題

365

帖子

2053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積分
2053
26#
發表于 2016-1-22 21:05:22 | 只看該作者
中國獨樹一幟的八卦灘



       八卦灘,位于天津市漢沽區東南濱海,居土橋子與蟶頭沽村中間,中心位置東經117°48',北緯39°10'.原為長蘆漢沽鹽場四分場的一個工區.1976年7月28日在地震中震毀,成了漢沽鹽場四分場的一個蓄水汪子,八卦灘深藏水底,面臨湮廢.但是,隨著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特別是隨著基輔號航母選址定位在八卦灘,這個神奇的地名,也將會大放異彩。
       八卦灘,始建于1939年,投產于1941年.灘田面積7363.1畝.它是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掠奪中國鹽化資源,為侵華服務的產物,是奴役壓榨中國勞工的人間地獄.這個奇怪的灘名,在全國鹽田史上獨樹一幟,它在浸透著中國鹽民的血淚之外,也凝聚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長蘆漢沽鹽場,是長蘆鹽區歷史最悠久的鹽場.日本軍國主義用武力強占我國東北三省之后,即通過華北駐屯軍大量搜集長蘆鹽區的經濟情報,想利用漢沽沿海得天獨厚的資源,建立為侵華服務的鹽化基地,這在日軍情報《冀東綜覽》中多有表述.1934年10月23日,日駐屯軍參謀長下令成立專門的調查機構,調查華北的資源,對資源的開發要求迅速實現,以補充戰時資源的不足.鹽業,鐵礦,棉花和"軍谷",都是掠奪的重點,因為這是制造軍火和補充給養的基礎物資.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之后,日本侵略者便把魔爪伸向漢沽.從1938年開始籌建東洋化學廠(天津化工廠前身),并著手開發鹽田.日本人花重金收買了漢奸邵裕卿,邵是營城人,曾在天津日本人高橋宏商店當職員,高橋宏是日駐漢沽領事館的頭目之一.邵裕卿被日本人收買之后,當上了日本興中公司的鹽務科長,為滿足日本的軍需,邵裕卿向日方提出新開一百二十五副灘田的計劃.這個計劃一經實施,首先于1938年在今漢沽鹽場五分廠地域開發了興蘆,鹽豐,長生,元亨,發興,獲成等一百多副鹽灘.隨后因灘田不足,又在營城南部選址.邵裕卿久居營城,地理環境十分熟悉,最后選中位于南臨大海,東靠土橋子,西接蟶頭沽,北靠土橋路的一片空曠荒咸地,聘請寨上人李玉墀,設計了圓形的灘田,形如八卦,便取名"八卦灘".1939年日軍抓中國勞工修建灘田,到1941年投產,其生產的原鹽大部供東洋化學廠生產溴素鉀鹽,毒瓦斯等軍火產品.這是日本侵略者"以戰養戰"計劃的一部分。



八卦灘是座迷宮
       古代人民在認識和解釋自然物質現象時,把構成世界的物質,歸結為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物質現象,這就是八卦.根據灘田實際情況,吸取傳統上的八卦,九宮,八門等學說,把八卦灘設計成一個圓形的場區,周圍用納潮溝圍圈,在道路出口的選擇上,依據奇門遁術中的開,休,生,傷,杜,景,死,驚八門,只在東北方向和西北方向留有兩個出口,這是開門和生門,除此以外沒有出口。
       進了八卦灘,就像進了迷宮一樣,有許多人到里邊沒有向導就會迷失方向,和"鬼打墻"一樣.在建國后五十年代初,有一位新華書店的經理給基層工區送書,在八卦灘迷失方向,到天黑經過呼喊才由場里的人領了出來.為什么會迷失方向因為場區里的灘田,溝池,埝道縱橫交錯,溝壕,埝埂大多呈弧形和三角形,人站在一個空曠的圓形天地里,就是晴天麗日也很難辨別方向,更不用說是黃昏或云天蔽日了.這座獨具匠心的迷宮式的灘田,不幸在1976年7月28日震毀,成了一個蓄存海水的汪子.在1982年地名普查期間,有遙感測繪者發現水下有不明地形,出現了清晰的八卦圖形,感到驚奇.經地方熟知情況的人介紹,方知是浸于水下的八卦灘。
八卦灘的設計
       寨上李家是灘曬大戶,清初就大面積開灘曬鹽,在灘田設計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日本人搞八卦灘設計者是李玉墀,他本是"東小灘"的灘灶主.鹽灘設計,大多是矩形形狀.八卦灘灘田南靠大海,有一座納潮揚水站,引入的海水順著納潮溝繞場區形成一個圓形,是護場的屏障.緊鄰納潮溝的是若干個儲水蒸發池,調節倒鹵池,里圈為曬鹽結晶區.場的中心是集坨儲存和管理區.這地形原是一塊三角形的荒咸地,這樣設計是巧用地形,集生產,封閉管理為一體,用"八卦陣"的形式,把原鹽和工人封閉其中,在防盜,防逃等方面,可謂獨樹一幟,同時對制鹵,結晶等又做了合理的配制.古代曬鹽,是用人工提水,包括人工或騾馬車水,只是到清朝同治年間,塘沽生員井煦到南方做生意發現,農民種水稻車水,用風帆帶動水車提水,不勞人工和騾馬,于是將此項技術引進到濱海鹽業,掛起風帆八面,園形上下撐架,中間置鐵軸碗,由鐵柱支撐,隨風而轉動,這是鹽業史上一次重大革新.第二次納潮提水的革新是從八卦灘開始的,當時日本侵略者在漢沽地區總共開發了135副鹽灘,八卦灘僅占10副,但它在鹽業歷史上是第一個機械化揚水納潮的.1940年從j-p引進的兩臺60馬力柴油機,安裝在八卦灘揚水站,從而代替了風車和人畜揚水。
    建國后,八卦灘是一個生產鹽的工區,同時也是一個行政村.據1953年統計資料記載,當時有33戶,134口居民,并有復式班小學一所.1976年遭地震破壞后,經國家計委派員勘察批準報廢.如今的八卦灘,隨著天津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總體發展規劃,正在建成以軍事為主題的游覽勝地,八卦灘的名字,也會隨之光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

主題

365

帖子

2053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積分
2053
27#
發表于 2016-1-22 21:11:15 | 只看該作者
神秘的薊運河口


       薊運河口,歷史上因泄眾川之水,吞潮納海,水勢浩大,河道變遷造成的河套,河叉繁多,水流變化無常,漁民的漁船經常在此遇險.河口附近有兩個小村,叫前、后避風嘴.薊運河口在營城水庫一帶的古河道圈叉稱大嘴。
      一提起舊薊運河"大嘴"河段,老漢沽人對它都有一種神秘感.它有種種傳說。從漢沽留莊到舊薊運河口,呈飯勺形.留莊到營城莊東頭是飯勺把,從營城莊東頭到入海口就是飯勺子上口,飯勺的上口到飯勺的底肚是一片容水處,就叫大嘴.這一段距離,旱路三十,水陸約五十華里.在"大嘴"的底肚還有九道彎。
     第一道彎從營城東莊頭到茶淀西莊頭約五里水陸,順風順水。
     第二道彎叫鐵籠,在舊薊運河南北炮臺中間(南炮臺在北塘前莊附近的南河邊,北炮臺在靠營城一側的原漢沽黨校旁).水底沉有用胳膊般粗的鋼絲纜,鐵棍纏繞成各種形態的套圈,尖,鉤等障礙長籠一條,成功地阻止了1860年第二次大沽口海戰時,英法聯軍企圖順薊水北上的陰謀.往南約二里路,有一小彎叫雀頭,河面直,水流平穩,是大嘴的嘴尖,是粘網,撈罾,冬天打冰流子,穿凌網的好地方。
     第三道彎在炮臺西南約三里路的地方,叫妖洼.顧名思義,迷信傳說較多,不贅述。
     第四道彎叫南窩,也叫亂蛤坨,離妖洼有一里地,此地亂蛤甚多,毀壞網具嚴重。
     第五道彎離亂蛤坨東約二里路,六十年代此處修了防潮閘,現已廢,遺址尚存.此地河面寬,深,河道復雜,多支岔交匯,海水與奔流而下的薊運河水相交相逆,造成漩流。
     第六道彎叫凹里,也叫"大嘴",是舊薊運河最神秘的地方,有漢沽百慕大之稱.由于受到第五道彎的影響,漲,落潮的海水都翻卷,滾動著,形成漩渦狀,逆潮流涌進,流出薊運河.東堤岸陡幫陡楞,土坨高凸起,直矗河道.且河道又呈肘形,彎度硬,漲潮落潮都被浪頭沖撞,河底也越淘越深,兩丈多長的罾桿子投不到底.東堤岸的泥土被浪頭沖下,被急漩渦卷到西岸邊變成淤泥,越積越多,形成"一河兩制".船行到此處非常危險,是過往船只的"鬼門關",在此傾覆船只不足為奇.在此打漁人都救過傾船落水者,都打撈過傾船的糧食。
    第七道彎叫大窩,是第六道彎的延續,同樣也是"一河兩制".靠河南邊是大淺灘,打漁人叫它"肋",約五,六丈方圓,落潮時水深不盈尺,非常適宜梭魚生長.如果是無風的晴朗天氣,站在船頭望,五,六丈遠就能看到此處梭魚嬉耍,搶灘游弋.魚多得很,大梭魚和鯉魚等脊背都露出水面,形成"煙波",打漁人給此地起名"煙穿肋".在此處捕魚用潑網最有效果,一人握網站淺灘一頭,另一人拉網從深水中泅過,圍繞灘收網,每次收獲頗豐。
其余還有花子營灣,后港灣 ,直到北塘前莊的炮臺  灣.由于河面坦直,比較平靜,均無險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

主題

365

帖子

2053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積分
2053
28#
發表于 2016-1-22 21:13:53 | 只看該作者
蟶頭沽的撩網



       提起蟶頭沽的撩網,鄉親們一直津津樂道。
       大海退潮后,村前海灘七八里開外,趕上晴天,視力好的人,就能看到遠處那與岸平行的一道“網墻”。那是用毛竹、粗鐵絲和網片構成的“大型網具”。在全民皆兵的年代,一位塘沽詩人深入漁村體驗生活,曾將撩網比喻為海上長城,其中一句為“每一個網眼背后,都有一支警惕的槍口!”
       其實,說撩網是“海上長城”并非準確,因為它并不是阻擋外侵,而是起到攔截內部的作用:當大海漲滿潮水后,社員們乘著小劃子(舢板),前去將撩網的網片“撩”起來,形成那道水下的網墻,落潮后,那些此前隨潮水進來的無辜“蝦兵蟹將”便被攔截住。撩網并不像其它網具那樣,以“擅長”捕撈某一兩種魚蝦為主,它的“胃口”極大,無論梭魚、王魚、目魚、狼魚、海鲇魚,還是螃蟹,青蝦、甚至大對蝦,只要越過那一排排撩網毛竹,且在網片被撩起之前未及早退走,就會被撩網“通吃不誤”!
       撩網與漁村渾然一體,盡情演繹漁家風情。村姑們圍坐在過堂屋織漁網,就能與那些袒露強壯古銅色肌肉的撩網社員說笑,目送他們走下海檔。外地人來到蟶頭沽,也要到海邊看撩網。那遼闊的海灘,撩網組成的線條,加上社員們扛著漁網、挑著海貨的點點身影,構成一副活生生且靜悄悄的黑白版畫。只有到了撩網跟前,才能感受到高聳的網墻,盤旋的海鷗,網根下蹦跳不已的魚蝦,還有海風吹拂網片、毛竹發出的美妙嘯聲……如果趕上海上日出時分,那紅艷艷的陽光,會將一切涂成夢幻的境界!
       與撩網零距離接觸,一般都是踩著“海道”前去。
       這里的海灘均為沒過小腿甚至大腿的泥巴,走不了幾步就會氣喘吁吁,不像塘沽驢駒河的“沙漿板”海灘,能趕上小驢車,如履平地。不過,蟶頭沽人有辦法,用平锨挖除泥巴,達到硬地,修成一條約5公里長的海道,蜿蜒通向撩網。只是走進2尺來寬海道,頗有“走鋼絲”的驚險,雖不陷腳,卻也不算舒坦。尤其肩頭壓上裝滿海貨的擔子,即便走慣了的社員,亦難免崴腳閃腰。
       撩網不像出海的風船,讓人可望而不可及。全村男女老少,祖祖輩輩,幾乎沒有不通過“撈洋”這種勞動跟撩網打過交道的。當撩網的社員收獲完魚蝦,擔著漁貨走后,負責“降網”的社員,舉著特制的小棍,將網片依次摘下,網墻亦隨之陸續“倒下”。這時,就該早已等候一旁撈洋的人們大顯身手了。于是,那些原本僥幸潛逃的魚蝦,“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沒能迎接到已經近在咫尺的潮水,倒被撈洋者像“撿洋落兒”一樣,收入囊中。有撩網的日子,家家飯桌上有鮮美海味,院里晾曬咸魚、鍋炮魚。吃不完,就連同撩網的故事一起,送給城里或鄉下親朋好友。
       冬天,撩網要“罷網”了。取下網片的撩網,只留下一溜光禿禿毛竹,默默承受大海冰塊撞擊。替換下的破網條,正好用來圈養雞鴨,剪下的廢鐵絲網弦,被孩子們巧手做成“鐵環”,滿村子滾響。等到春曖開海,撩網截獲的魚蝦格外多,擔子挑不過來,社員就用小劃子裝,在海灘上往岸邊推,甚至組織中學生幫忙。豐收的喜悅,溢滿海堤。當然,豐收也有苦惱時:有一年,海蜇大豐收,將撩網撐破,壓倒許多毛竹,不但魚蝦逃之夭夭,還影響其后兩三天的生產,有的社員急得流淚。
       撩網的生產時間,一般隨著潮汐走,每晝夜只“掛”2次網。撩網的社員,家吃家住,半天就完工,與家人朝夕相處,比起10天半月不進家門的出海上船社員,可謂安逸。然而,解放后,上風船的幾無傷亡,下撩網的卻先后有3人遇難:幾次驟然刮起的大風,讓小劃子“倒礁”(翻船),好在有情的撩網攔住他們的遺體……
       蟶頭沽,連同它多年的“老伙計”撩網,隨著區域的發展建設,如今已走入歷史,定格在“老照片”中。分散到四處、過上現代化生活的鄉親們,邂逅相遇,一提起那古老的撩網,心靈便會鎖定逝去的故鄉,似乎有聊不完的話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

主題

365

帖子

2053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積分
2053
29#
發表于 2016-1-22 21:19:43 | 只看該作者
《自豪濱海》里的貝殼堤



新春伊始,有幸讀到剛剛出版的《自豪濱海》,全書圖文并茂,薈萃濱海新區歷史及發展進程中的“閃光點”,令人精神振奮。書中提到天津貝殼堤,頓時“激活”我對故鄉蟶頭沽的有關記憶。

蟶頭沽的貝殼堤,是天津貝殼堤的一部分。它位于村子南邊兩三公里,由蟶、蚶子、牡蠣、大蛤和海螺等構成。貝殼堤左方是渤海灣:漲潮白浪花,退潮黑泥灘;右邊是一片摻雜細砂、粉砂的淤泥質粘土地。傳說,唐王李世民東征,曾至這幾百米寬的貝殼堤上,大軍幾近渴斃,其坐騎白馬刨踏出一水坑來……清代詩人邵蘭譜等寫詩贊之為“馬跑泉”,村民則叫其“馬蹄井”,簡稱“井上”。

井上,絕對是蟶頭沽人特別是孩子們的“樂園”!

這里黃蓿、苦蒿、蒼耳、刺菜、馬齒莧等野草叢生,到處搖曳五顏六色野花,香味撲鼻;頭頂、身邊飛著黃鳥、紅脖兒、大葦鶯等,叫聲悅耳;腳下,青蛙、蝗蟲一個挨一個,稍不留神就踩著,間或還竄出灰兔和緩慢爬行的蛇……再往南,還是灰白的貝殼堤,村民卻稱其為“龍尾巴”了——由于“太遠”,我和小伙伴們不敢或不想去,但遠遠能看到水邊有蒼鷺(俗稱“長脖子老等”)佇立,猶如哲學家一般在思考。

玩累了,就坐在貝殼堤上,在海風吹拂下,擺弄貝殼。那鑲嵌在一塊兒的貝殼,當時頗令我和小伙伴納悶兒:是誰在這里“剝蚶子”(加工蚶子)扔下這樣多的蚶子皮呢?尤其那昏黃的貝殼,有的酷似滄桑老人的眼睛,或深情、或慈愛、或迷茫、或嗔怪、或兇狠地盯著我們……餓了,就去拔“皮根”(一種野草的根莖,赭石色,筷子長短,味甜)吃,或是摘“海椹兒”、“摘根兒”吃。還有一種黃豆大小的紅色野果,多汁,吃到嘴里很甜,但一直遭大人警告有毒,忍不住吃,也不敢咽下去,還得吐一口口水——多年后,方知那是優質“枸杞子”!

貝殼堤吸熱,日頭下人待久了就容易犯渴。于是,就到“馬蹄井”喝水——直徑不到1米的洼坑兒,形狀真有點像馬蹄形呢。我踩著水邊青磚頭,蹲下身,用手背撥開水面上草葉、攆開“蛤蟆秧子(村民對蝌蚪的俗稱),捧起來喝——沒有古詩中所贊美的“清冽甘甜”,而是溫吞吞的,一股沙草味兒——至今還咂摸得出來!

故鄉古老貝殼堤,是由大海“鍛造”出來的。故此,潮起潮落永遠毀滅不了它,倒是人為破壞讓它受不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曾有人大量挖沙子打“貝粉”喂雞、喂豬,或是攪和沙子蓋房屋,好在被及時制止。如今,蟶頭沽已整體拆遷,濱海新區首個大型公園貝殼堤濕地公園正在興建……

哦,一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自豪濱海》好書,不知點燃多少濱海人熱愛家鄉的激情,更不知“激活”多少像我一樣“土著人”心底自豪記憶的細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6

主題

365

帖子

2053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6Rank: 6

積分
2053
30#
發表于 2016-1-22 21:25:19 | 只看該作者
我童年記憶的北塘



因工程的需要我們一行四人驅車來到北塘考察,路經北塘去生態城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北塘新建的高高的城墻,顯現古老的建筑,東西城角有兩門古炮,炮口朝向入海口,他記憶明、清年代,北塘是軍事要塞。當我們駛向彩虹大橋時,鳥瞰北塘的全貌。我的心情立刻興奮不已,北塘變了,洋溢著現代氣息,節比鱗次的高樓,寬闊暢達的大道,都向你展示出當代城市的活力,悠然升起我童年的回憶。
我七歲那年母親帶著我和弟弟來到北塘。從天津一路艱辛先來到新河;改乘敞篷馬車,又是一路坎坷、顛簸,很晚才到了北塘鎮,想過河去后莊(后避風嘴),由于沒有了擺渡,沒辦法經人介紹住進孟家旅店。這家店靠北塘碼頭不遠,近臨中心大街,還是比較顯眼。四合院的平房,有許多房間。這家旅店老板娘,待人熱情、憨厚、周到,我們娘仨住下,生活就這樣開始了。
次日,過擺渡來到前莊又走了大約 一公里路途到后莊,路途給人感覺是那樣的凄涼,沒有大道,蜿蜒敧傾,周邊是一片水塘,遠遠望去便是大片墳地,大約有二十平方公里,墳頭一個挨著一個,也有矗立的石柱,石柱上刻有小獅子,也有墳前石牛、石馬列隊兩側,那是大戶人家的墓地。來到鄉曲,一排六間土坯房,我家住在盡西頭的兩間。土!內墻四壁土;沒有一點白色,房頂土;抬頭看見三顆房檁和蘆葦把,地面土;沒有一塊磚,門窗土;陳舊的木框失去本色,炕土;土炕上就有一條木炕沿,用手去摸沾滿灰土。
家庭的貧窮鑄就我每日的奔波在北塘的這一片土地,了解地形,那時的北塘鎮地形在我記憶中,北塘鎮有中心大街、三角地是一個比較繁華的商貿地,有百貨店、郵電局在八層臺階上,對面是永康診所,有大紅門副食店,北塘第一小學是磚木結構很古典的廟宇建筑等。中心大街的盡頭就是通往前避風嘴、后避風嘴、青坨子、蟶頭沽乃至北上的要塞渡口。
過了渡口便看見清朝時期的炮臺,人們常講的東大營。我小的時候常和伙伴在大營玩,有石馬、石牛,面向北塘,隔河相望,到北塘去就是一個夢想。那時炮臺臨河口的一面都是青條大石砌成,站在上面給人的感覺像是懸崖,滾滾的流水帶著漩渦,向遠處望去是一片灘涂,沒有太多的綠色,只有鹽堿能生長的蘆葦、黃細草和莖柳。從前避風嘴到青坨子間隔八華里路便是八一鹽場,遠遠望去,方方正正的鹽垛排列的很整齊。
北塘的地形變了,那是一九六八年,毛主席講“一定要根治海河”。政府決定永定新河要從前避風嘴與后避風嘴之間挖一條河。北塘口,是薊運河、永定河、潮白河的交匯入海口,在挖河的過程中遇到了難題,就是東大營建筑堅固,用了許多炸藥也沒能打開通道,就形成了島,人們講的三河島就是這樣叫響的。
   現在變的我不認識這片熟悉的土地,應該是這樣的,八一鹽場變成非常現代的生態城區,從前的墳頭不見了;一片片的鹽池不見了;鹽堿的雜草和荒涼不見了…..。
    二零零一年十月一日,北塘古鎮試開街,古鎮將打造海鮮和西餐為主的餐飲環境,引進一批具有異域風情的餐館,像泰國、意大利、德國等國家的知名餐飲企業也都有意進駐。北塘將打造成為一個古典與現代相結合,集高端商業、旅游商業、民俗商業、社區商業特色為一體的商圈。
北塘的變化,我感覺非常驕傲,自豪。我特別想那些離開故土的父老鄉親,應該到北塘看看吧,還有了解不了解北塘的人民到北塘看看。俗話講“上有天堂,下屬蘇杭;數完北京;就是北塘”。
我想再介紹點歷史:清末民初,薊運河口的古鎮北塘正置其鼎盛時期。不但北塘的海產品聞名京津冀,他的風土人情也是遐邇的,在冀東沿海一帶是興隆昌盛的知名古鎮。
  當時的北塘隸屬直隸寧河,是渤海灣的一處優良漁港。北塘雖然曾經遭遇過近代史上戰爭的洗劫,但其依舊保持著古鎮的風貌。
  北塘古鎮坐落在渤海灣畔薊運河南岸,水路和陸路交通便捷,很多周邊的漁家居家遷居來到這里。北塘的歷史文化也造就了許多名人,如陳鴻翊(御使)、高賡恩(翰林)、李恩榮(統領)、倓虛(高僧)、黎元洪(總統)等。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傳統文化使北塘興旺起來。
  北塘古鎮有一條護莊河,也叫“圍莊轉”,由臨海的小河子向南,再向西在西頭溝子與薊運河相連。南頭莊口有卡子房,并立有牌坊和石碑,石碑記載著北塘古鎮的由來。
  北塘古鎮的建筑由青磚瓦房四合院和土坯房四合院交錯而成。南起念道,北至薊運河畔的大碼頭,為商家聚集的中心大街,街中心的三角地一帶為古鎮的商業中心,很多特色小吃云集在此,象享譽冀東一帶的北塘于大眼包子等就發源此地。
  北塘基本上被中心大街分割成東西兩部分。東部也稱東頭及南莊,有興隆街、東前街、東中街、東后街、東河沿、二地、東大營、南莊等主要街道。西部又叫西頭,由西河沿、西頭溝子、西前街、西后街、輔德街、天德街、小神廟街、后坑等街道組成。薊運河北岸,還有前莊和后莊。
  北塘古鎮的文化內涵很豐富,清末民初曾修建許多廟宇,而這些廟宇全是具有一定規模的青磚四合院結構。東前街修有老爺廟和奶奶廟,解放后這里變成了北塘醫院;坐落在小神廟街的小神廟原址上修建了文化宮;三官廟建在中心大街的北端;小河子一帶的旗武廟和西頭的財神廟、西頭廟、土地廟也分別被學校、公安、電力部門占用,唐山大地震之前,這幾座廟宇還保存完好。另外,北塘興隆街還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娘娘宮,后來環衛部門在此辦公,現在遺址建筑尚存。娘娘宮的后面是戲樓,它與老爺廟遙遙相望。當年,北塘還有一座天主教堂建筑在中心大街附近,后來的北塘第一小學曾經在這里。
  北塘的井當時也是很有名的,這些井的許多都和廟宇相關。財神廟前有財神廟前井,西頭廟前有西頭廟前井,娘娘宮附近有戲樓后井,小神廟對面有念道井,另外還有東頭井、南莊井、西頭溝子井、老塘子井和新塘子井,他們分別散落在北塘的東南西北,供給北塘人民的生活用水。北塘的井與廟被人們稱做北塘的“九井八廟”,享譽渤海之濱。
  北塘的沿海一帶,還有東大營、南營、北營、花營、獨標營幾座炮臺屹立在海岸線上,為北塘增添了雄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生態夢網版權所有   © 2013-2015 ECODreamers.com     津ICP備14004310號

本站信息均由會員發布  不代表生態夢網立場  禁止在本站發表與國家法律相抵觸言論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